關於納西族及東巴文化


Naxi nationalty living in Lijiang.

  納西族主要聚居于雲南省麗江市,其餘分佈在維西、中甸、寧蒗、德欽和四川鹽邊、鹽源、木裏及西藏的芝康等縣。據史學家考證,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,大約在西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。現有人口為324679人。
  自古以來,納西族與漢族交往密切,因此大多數人會講漢語,直到如今,納西族的飲食起居、生活習俗、民族文化等方面仍保留有古中原漢族文化的特徵。
  納西族熱情好客,每當獵獲歸來,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。一直到現在,還保留有遊牧民族的特徵,在麗江可經常看到架鷹帶狗外出打獵的青年男子。
  納西族女子勤勞賢淑,相夫教子,操持家務,服飾上披星戴月,以示早出晚歸。納西男子琴棋書畫,儒雅之士頗多,青年才俊不盡其數;納西族重視文人,但當國家蒙難之際,不乏血性男兒,在麗江玉泉公園內立有“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”,以紀念抗戰時期,在台兒莊等戰役血灑疆場,馬革裹屍的納西族將士。
  納西族自古以來就尊師重教,大學生與總人口比例在全國少數民族中排名列第三位。

Dongba priests and scripts.

  東巴,在納西語中是智者的意思,在古代,是納西族中最高級別知識份子,多數集歌、舞、經、書、史、畫、醫為一身,在社會上地位很高,經常從事宗教活動,被視為人與神、鬼之間的媒介,能迎福驅鬼,消除民間災難,能祈求神靈,給人間帶來安樂。
  東巴一般父子傳承,世代相襲,不脫產,有妻室兒女,無兒招贅者傳與女婿。

Dongba Hieroglyphs

   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。納西族的語言是納西語,一般歸入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。它有兩種文字:東巴文和哥巴文,其中東巴文是一種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,主要為東巴教徒傳授使用,書寫東巴經文,故稱東巴文。
   東巴文在納西話中叫“思究魯究”,意為“木跡石跡”,即見木畫木,見石畫石。
   東巴文被當今學者們認為比巴比倫楔形文字、古埃及聖書文字、中美洲瑪雅文字和中國甲骨文字顯得更為原始古樸,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然活著的象形文字,被視為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。這種古文字對於研究比較文字學和人類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,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展的“活化石”。
   “哥巴”是弟子的意思,“哥巴文”的意思是東巴什羅後代弟子創造的文字。
   “哥巴文”是對東巴文的改造和發展。東巴也用它寫了二百來冊經書。這種文字筆劃簡單,一字一音,比象形東巴文進了一步。
   “哥巴文”雖有2400多個符號,但重複較多,常用的只有500多字,標音不標調,同音和近音代替很多,致使運用不廣。
   但它有一個長處,即納西語中有一些字詞無法找到相對應的東巴象形文字,都總有相應的哥巴文可對應。

   東巴古籍由東巴用東巴文字寫成,其內容涉及天文、曆法、醫藥、哲學、歷史、宗教、文學、藝術等諸多領域,這些古籍被稱為<<東巴經>>。《東巴經》內涵豐富,是研究納西古代哲學思想、宗教民俗、社會歷史、倫理道德、民族關係、文學藝術、語言文字諸方面的珍貴資料。因此《東巴經》又被稱為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。
   東巴經有2萬餘冊,中國藏有9000冊左右,流失海外尚未追回的有1.1萬冊左右。
   國內主要收藏在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巴文化研究所(麗江)、麗江市博物館、北京圖書館、雲南省麗江縣圖書館、中央民族大學、雲南省圖書館、臺灣省國立博物館等。
   國外主要收藏在美國國會圖書館、哈佛大學博物館、柏林國立圖書館和倫敦大英博物館。日本、奧地利、義大利、加拿大等國也有部分收藏。

The only living hieroglyphs.

   由於歷史原因,東巴文化的傳承曾出現過停頓的情況,從1995年開始,一些試點學校的教育中開始引入東巴文化。
   隨著東巴文化知名度的不斷提高,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人士對東巴文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,並且有人在專門進行研究。
   但也有不樂觀的地方,一些外地商家在麗江為謀利,在自身對東巴文化知之不多的情況下,在旅遊紀念品上胡亂編造一些東巴象形文字,誤導和欺騙了消費者。
   但不論怎麼說,納西族創造了兩種古文字,而且至今還使用著這兩種古文字,這在世界文字發展史上的確是個奇跡。